汽车防霉剂 净化汽车内饰空气
汽车上的气味儿,用料考究、配方复杂,只有把甲醛、乙醛、丙烯醛、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巧妙地混合在一起,才能调制出这种独特的工业文明的味道。
车展上的展车,虽然不停有人拉开门进进出出,但只要你探头进去,总能闻到一股“新车味儿”,或偏点辣、或偏点甜、或偏某种香。我闻了大概有50台车,只有两台车气味儿不明显,一台是进口车,不知道是进口的品质好还是出厂时间长的原因;另一台是某品牌豪华车,比起另一些豪华车来,气味儿淡多了。
车上的气味儿,不管是什么味儿,都不是好味儿。
这些味儿,是从车上哪个部位来的?
我原来以为,车上气味儿的主要来源是沥青阻尼片,这是一种贴在车身底板上用来减小车身振动的东西,由于主要成份是沥青,在温度比较高的时候,会发出难闻的气味。看以前的一些报道,也把车内污染源的主要疑点放在沥青阻尼片上。
后来,看过一些有关车内污染物的分析报告,才发现情况比想的悲观多了,车里的东西,除了钢板,好象没有什么东西不会“放毒”。
万万没想到,我们天天与之肌肤相亲的汽车座椅也是放毒小能手。真皮座椅够高级吧,但出身却不怎么清白。皮革鞣制要用甲醛,清洗、上色要用甲醛,虽然装车前要处理一下,比如喷点甲醛清除剂或者防霉抗菌剂 杀死毒气。
织物座椅看上去朴素大方,想不到也是大奸似忠。甲醛是纺织品生产的好帮手,甲醛类助剂有助于保持织物印花和染色的持久性,还能防皱防缩。
坐稳了,再接着往下看:纺织品生产过程中,还会用到防老化剂、抗静电剂、交联剂、防水/防污/防虫/防霉剂、柔软剂等,这一串念下来,难度堪比相声贯口《报菜名》。报菜名,听听就能勾起馋虫,而这一堆化学制剂,听一遍就能让你头晕——这些东西,大都是烃类和硅酮类物质,有毒还有挥发性,在汽车织物座椅面料中慢慢释放出来折腾你。
驾驶舱里,好多地方都是用胶粘起来的,地毯、仪表板、门板、遮阳板、行李箱护板等地方,都要用胶,一辆车的用胶量是5到25公斤——我的天哪!胶这玩意儿大家不陌生,对家里装修的异味已经做出了突出贡献,里边富含甲醛和苯类物质。
车里的那些塑料件,仪表板、门板、各种内饰板都会用到塑料件。一向以为塑料比较忠厚老实,毕竟微波炉里用的餐具都是塑料的,没想到车上用的这些塑料,生产过程中会用到增塑剂、防老剂、稳定剂、阻燃剂、分散剂等各种添加剂,这些添加剂或者含有重金属,或者在光和热的作用下容易释放挥发性物质。在车内异味儿的制造方面,这些塑料件也是积极分子。
另外,汽车座椅内部填充、内饰板软化层、隔音隔热材料,都会用到泡沫塑料(俗称海绵),这些泡沫塑料里有苯类物质,可以持续挥发;汽车顶棚、后备厢顶板和底板、遮阳板都会用到人造板材,跟板式家具一样会释放甲醛;密封条之类的橡胶件,一热就发出难闻的气味儿;汽车内饰中有不少地方为了美观要喷涂料,这些涂料中会有苯类等有毒物质和多种挥发性污染物。
如果你车里有刺鼻的气味儿,肯定是甲醛之类的东西在调皮;如果气味儿比较温和或者是有淡淡的香气,也不值得弹冠相庆,搞不好苯类物质已经在搞渗透活动了。甲醛会危害人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甚至影响人的造血功能,而苯则是强烈的致癌物。
国家室内车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曾披露过一个数字:约有65%的驾驶员在驾车时,会由于车内环境污染问题,出现头晕、困倦和咳嗽等状况。
汽车“有毒”,我们还真没什么办法。这些毒素,是来自汽车内饰的材料之中,只要这个材料不换,它就会数年如一日地缓慢“放毒”,有的放个一两年就消停了,有的只要车不报废,它就会倔强地“和你在一起”。你用空气净化器也好,你用光触媒、木炭包也好,都是治标不治本,或许有改善,但解决不了大问题。
有人觉得,把车子曝晒后再通风,是最有效的办法。可惜,曝晒只会有效地加速车内“毒气”的释放,因为很多毒素就是在光和热的作用下才会现身。你这次曝晒,它释放一些;等你下次曝晒,它还会释放一些,总之是源源不断,不会因为曝晒几次就能把毒素晒完。更恐怖的是,你如果不是敞开门曝晒,这些毒素还会附着在汽车内饰的表面,造成“二次污染”。